【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从花键到民间绘画,这里的非遗有看头

穆怀良从小就被父亲带着踢毽,曾创下过连踢1小时47分钟中间不落地的好成绩,2000年,他参加全国农运会花毽比赛,获得个人规定动作第二名。

父亲去世后,穆怀良成了花毽队的教练,虽然生意繁忙,但每周除周六外的每个晚上,他总要抽出两个小时指导队员,没有特殊情况从不间断。

几年前,北辰区花毽运动协会成立,穆怀良任协会会长,与天穆小学联合举办花毽培训班,坚持花毽传承“从娃娃抓起”。

穆氏花毽传承百余年,从自家传习到普及全村再到成立花毽协会,现有会员200多人,参加习练群众达万人以上,近年来积极参加全国各类运动会和花毽比赛,多次获得一等奖。

2017年5月,穆氏花毽被市政府批准为天津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5月,公布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穆怀良和弟弟穆怀杰是第四代传承人。

穆怀良也在努力着,祖辈传下来的衣钵让他对花毽多了一种情感和不舍。“希望有华人的地方都知道穆氏花毽,把这项传统技艺带到全世界。”

北辰民间绘画

北辰区文化中心的几间展馆中,展示着一幅幅浓墨重彩的农民画,五颜六色的画面中,稚嫩中透着纯朴,稚拙中充满灵气,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北辰人特有的质朴、率真、热情与幽默,也呈现了中国的变迁和时代的特点。

作为北辰农民画第五代传承人,著名画家、农民画传人何小宝对北辰农民画感情深厚。在他眼中,农民画是一种“心像”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比如,一个农民走过一座大桥这样一个简单的场景,他想记录下来,或者他看见改革开放以来身边的各种变化,他就拿起了画笔,直观地去描绘他内心所思所想。”

北辰地处天津北端,京津之间,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依托运河,北辰自古就漕运发达,商贸兴盛,有皇家粮仓美誉。

运河水像母亲一样,滋养着运河两岸的人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北辰的农民便用手中的画笔来记录这一切美好,这便是农民画的起源,“很多人以前会剪纸、刺绣,当他们把剪刀换作画笔,以笔为针,把传统民间艺术融入画中,北辰农民画也就应运而生。” 何小宝介绍,政府的文化部门发现了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便组织他们在文化馆、文化站进行培训,并有专业美术干部进行辅导,培养了一大批农民画画家。

《运河赞歌》何小宝

《运河风情》陆连江

从上世纪70年代起步到90年代,北辰农民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农民画展,两次进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这标志着北辰农民画进入成熟阶段。此外,北辰农民画还多次赴瑞典、挪威、美国、韩国、意大利等国展出,百余件作品被国内外国家级博物馆收藏,万余件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馆及个人收藏,北辰区也因此3次被文化部(原)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艺术之乡”。

“北辰农民画一度风靡于国外,那是因为它与西方稚拙派画作间存在共性,有人将它称为 ‘东方毕加索画作’。”何小宝说。

《春归大地》何小宝作品

2019年11月,北辰民间绘画被列为北辰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前,北辰区有200余位农民画家参与创作,常年开展各种农民画展览活动。

为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北辰农民画,北辰陆续成立了北辰农民画志愿者服务团队、大张庄镇农民画创作培训基地、双口镇成立农民画创作基地、青广源农民画基地,在北辰文化中心成立了农民画展览馆等。同时,还举办了以小学美术老师为骨干的农民画培训班。

用最稚拙的笔触,勾勒最美的乡土。根植于津郊沃土的北辰农民画,如今已经绽放成一朵绚丽的民间艺术之花。

来源:津云新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