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德甲狼堡青训教练:中日海外球员差距在哪里?

德国欧洲杯预热未了,德甲足球又登陆广州。7月17日-21日,德甲老牌俱乐部沃尔夫斯堡举办的2024青少年足球夏令营活动在广州开发区第一体育中心举行。沃尔夫斯堡派出两名青训资深教练来穗进行全程指导。尽管本届欧洲杯东道主德国队止步八强,但德国青训近年的改革卓有成效,他们的经验能给中国足球带来什么启示?

德国不存在“12岁退役现象”

成立于1945年的沃尔夫斯堡足球俱乐部是德甲老牌俱乐部,中国球迷更喜欢称之为“狼堡”。近年来,狼堡的女足成绩远高于男足,他们曾两夺欧冠女足冠军,刚刚过去的一个赛季更成为德甲、德国杯和欧冠的“三冠王”。

马可·克特拉尔(左)

这次来穗的狼堡教练马可·克特拉尔是欧足联和德国足协的A级教练,长期从事一队和青训工作,尤其在带领狼堡女足梯队期间培养了不少好球员,包括2015年和2019年世界杯冠军美国队的门将阿什琳·哈里斯、2017年世界足球小姐莉克·马腾斯、2011年世界杯冠军日本队的安藤梢、2016年奥运会冠军西蒙·劳德尔以及现任德国国家队队长亚历山德拉·波普。

对于狼堡和德国大部分基层俱乐部的青训模式,马可了如指掌。就狼堡自身而言,他表示:“我们几年前做过一个改革,U12以下的年龄段不自建青训梯队,我们和俱乐部周边的4-6个青训俱乐部合作,只培训输出教练。这些合作俱乐部的小球员成为我们的跟踪考察对象,到了他们12、3岁,就择优进入我们自营青训梯队。我们的自营青训每个年龄有6支队,基本上整个区域的优秀球员都不会漏掉。”

在青训和学业平衡方面,马可表示德国足球有一整套完善的体制,不存在中国式“12岁退役现象”。“进入狼堡梯队的每个球员都要按照法律规定完成正常学业。德国足协会在每个区域指定一所体育专科学校,也是普通中学学制,能保障优秀尖子的正常就读。所有学校里都有常规体育课,俱乐部梯队球员4点后下课就会到俱乐部练习。”马可说,“职业梯队训练比例时间比学习多一点,但基层俱乐部的球员都是两者平衡的。有些精英球员俱乐部会给他们布置特别的训练作业,但需要在得到学校许可下才能完成。每个周末,各年龄段梯队都参加区域的联赛,17岁以下没有全国性比赛,17岁以上的全国联赛和德甲一样采取跨年度赛制。

马可强调,德甲职业俱乐部的梯队竞争激烈淘汰率极高,最终能成为职业球员的数量不多,因此俱乐部对球员在人文关怀和成长指导等方面给予的帮助很多,不会让年轻球员因未能成为职业球员而耽误自己的人生前途,这与国内大部分足校的运作存在明显差异。

德国青训改革卓有成效

2014年巴西世界杯夺冠之后,德国足球进入下滑期。德国足球界一直在反思为什么?

马可表示,那个年代全球足坛都在追求巴萨的传控打法,德国足球界认为这并没有错,但如何把这套东西移植到德国足球?当时的德国足协青训总监做出了一个大胆改革,把过去低龄青训常规的大场地对抗,诸如11VS11、8VS8、7VS7、5VS5,改为小场地对抗的3VS3、2VS2。

“当时有一个数据显示,如果大场对抗,每场训练课孩子接触球的次数只有8-10次,如果下降到小场地对抗,小球员接触球的次数呈几何倍增长,这对以后他们参加比赛的改变就很大。选两种增加单位触球次数,是有助于青少年足球成长的一个很直接的办法。”马可介绍。2年前,德国足协推出U10和以下的比赛标准就是3VS3,每队加门将共4个人。

在德国青训改革的支撑下,年近年来德国足球有反弹迹象,不少年轻新锐也不断涌现。这次欧洲杯,德国作为东道主虽然止步八强,但和西班牙一样,德国人也有自己的进攻双子星:21岁的维尔茨和穆西亚拉。马可表示,其实德国目前这种17到20岁的优秀年轻人还有很多,但大多数还没有呈现在大众传媒之前,比如拜仁上赛季涌现的20岁新星帕夫洛维奇,这次曾入选欧洲杯德国队大名单,但最终因病没有进入最终名单。

“相比之下,德国球员的特点是成熟期比较晚,不如那些移民二代球员。像昔日托马斯·穆勒那种成名很早的球员并不多见,一般到22岁之后爆发。”马可说,“大多数职业俱乐部的20岁以下的优秀年轻球员能跟一队训练,但周末联赛打不上,就租借他们到低级别的联赛去锻炼。从青训到成为职业球员,对俱乐部也好,对年轻球员也好,没有任何捷径,你必须按照一个正确的方向,坚持,坚持,再坚持!”

欧洲杯的举办,马可认为对德国基层俱乐部来说是可以获得分配一大笔收入,这些收入将主要投放到青训体系的软硬件完善中。

狼堡给中国青训带来什么新理念?

德国可以说是中国足球的最早的外籍技术支持方,施拉普纳、克劳琛此前先后担任过中国男足成人队主帅和青年队主帅,在国内都取得了巨大的影响。

这次狼堡将在国内6座城市开办夏令营,其中首站就落户广州,此举得到了广东粤球人体育有限公司和古广明足球俱乐部的大力支持。虽然每站相应只有短短5天,但狼堡会利用这个机会向中国足球的青训输入什么东西呢?

马可表示,这次他们在广州的开营将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球员的年龄,二是球员的能力。“我们会先进行球员基础能力测试,然后再看看他们能否适应德国同年龄球员的训练方式。”马克说,“我这次最重要的是引进德国青训改革后推出的3VS3训练法,让中国小球员体验一下,至于最终他们能接受和认可多少,要看实际,不能生搬硬套。”

德国也是中国球员留洋的成功地——古广明、杨晨、邵佳一都在德国留下过深刻的中国足球印记。但10多年来,中国的海外球员每况愈下,根本没有一人能进入德国职业足坛。相反,低龄的日本球员在德甲各级联赛风生水起。为此,马可从青训教练的视觉指出了问题的关键。

“低龄阶段中日球员的身体条件和基本功,在无对抗情况下差不多。但在球员12、13岁之后,日本球员在国内每周都有固定比赛,水平上升很快。中国青少年比赛数量不足,比赛周期不固定,导致球员的比赛能力就明显被日本球员拉开。”马可说,“其次,日本球员在德国俱乐部里对教练战术意图的执行力,比很多欧洲球员还彻底。在基本技术达到德国联赛要求之后,日本球员的意志力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马可还强调一点,“中国球员大多数在1对1状态下的表现不会比日本球员差,但在3对3、4对4的场景下,中国球员的创造力和阅读能力有待加强。这也是我们这次希望通过夏令营对中国青训的理念和方法上带来的一些改变。”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喆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周婉琪

图片来源:活动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