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土上惟一的外国王陵:古墓埋客帝 丰碑载友谊

据《温安家乘要录》载:“德州城北二里许,土垒十二所,周方数里,绵亘连峙,旧各十二连城,系前明建文时李景隆将兵屯驻之地。王薨,卜葬于其西南隅,一城拱卫环绕,风水所聚。前庙后墓,魂魄相依。其后王妃及温、安二子俱附葬于其次。

”又载:“庙在王墓前,永乐十六年初建。正殿五楹,奉王画像,东西配殿各三楹,御制碑亭一座,仪门一间,大门一间,牌楼一座,翁仲、马、羊如其秩。”

整个陵墓和明代礼制所规定的亲王陵墓的规格大致相同。

东王墓建成后,明政府又赐祭田238亩,永免地税钱粮,对留在此守墓的东王子孙,每人每月由国家发给俸粮一石,另给布花钞贯等生活用品。大约在万历至天启年间,在东王墓西南立清真寺一座,于温、安二姓各选掌教一人,负责宗教事务,每逢回教大典,掌教长率领温、安全体诵经祭墓,成为定例。

清王朝建立后,对东王墓的祭祀和修整及其后裔,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苏禄国王苏老丹访问中国,途经德州,瞻拜祖茔,见殿宇倾圮,入朝面奏。次年回国,复遣官摺奏修理坟墓等事,清帝差官查勘属实,于雍正十年发帑银修理。

苏老丹此行还办了一件大事,他根据留居德州的东王八代孙安汝奇、温崇凯提出的“本国远隔重洋”,要求加入中国籍的请求,转向清朝廷提出申请,礼部遵旨查明前明留德守墓人等子孙,以温、安二姓入籍德州。同时规定:“温、安二姓各立奉祀生一名,照山东省先圣先贤子孙之例……嫡裔承袭。”并于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发给永久执照,“世世句替”。从此苏禄国东王的两支后裔,温、安两姓就以华籍苏禄人的身份在德州安家落户,与当地回、汉民族和睦相处,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虽然人数不多,但也生齿日繁,聚村而居。据有关资料统计,自1417年到现在,近600年的时间里,东王子孙已传至21代,温姓13户共68人;安姓53户,216人,总共66户,284人住在祖先安息的地方(因灾荒之年,外迁人数已无法统计)。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外患频仍,内乱不休,日久年深,屡经战乱,特别是民国以来,军阀混战、水旱交替,加之日寇侵略,王墓殿庙毁塌,松柏被伐,昔日的“花谢红香”到全国解放前夕已是“乱鸦残日”,一片荒芜景象。

三、巍峨壮观的苏禄国东王墓

新中国成立后,苏禄国东王墓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保护。1956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把苏禄国东王墓列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苏禄国东王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此同时,1980年国家文物局和省地市有关部门拨款,对已流散破损的翁仲、华表、石兽作了整形复原,14件石雕重新按序排列在墓道两侧。1985年,德州市政府重建了东王祠庙。祠庙内有陵恩殿、东西配殿和陵恩门,并增添了回廊,新建一座牌楼,书匾曰“芳名远播”、“聪慧永传”。在东王墓前重新复制了“故苏禄国恭定王墓”石刻墓碑,设置了石供桌、石香炉。1997年,德州市政府投资完成了王妃、王子墓扩建工程,御碑楼维修工程,修仿古围墙310米、碑廊300平方米、地下排水工程450米,绿化工程初具规划。至此,修整后的苏禄国东王墓,已成为一座古朴肃穆、松柏环绕、整洁美丽的陵园。

我们今天走进苏禄国东王墓,会发现这儿是一处以王墓、祠庙、御碑亭、牌坊、甬道和清真寺拜堂为主的陵园式的古建筑群,布局错落有致,交相呼应,别具一格。

整个陵区有东王墓、陵恩殿、东西配殿、神道、清真寺、御碑楼、王妃墓、王子墓、牌坊等主建筑。正殿三楹,内奉东王画像,东西各有配殿三楹,东王墓神道两侧,对称排列着翁仲、石狮、石豹、石马、石羊和华表等雕刻,雕刻精致,形象生动逼真,体现了明代的艺术特色。东王墓的东南侧有一御碑亭,御文系永乐皇帝朱棣在永乐十六年亲撰碑文,碑额题“御制苏禄国东王碑”,御碑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享殿是祠庙的主体建筑,占地面积130多平方米,18根大红柱气势雄伟。古朴典雅的祠庙大门外,一对新雕刻的石狮雄踞左右。在石人、石马的南端,新建了一座碑楼,桔黄色的琉璃瓦在碧光中金色熠熠,碑楼上嵌着我国著名大书法家启功书写的“芳名远播”,背面则是大书法家谢稚柳书写的“聪慧永传”。

东王陵寝修筑在南北长74米、高1.2米的高台上。墓高4.2米、直径16.6米。墓前两层高台高0.8米。台地周围均用青石砌筑。浑圆的陵墓处在翠柏环绕,绿树环抱之中,充分体现一种“前殿后墓,魂魄相依”的国王陵墓的布局。

古墓埋客帝,丰碑载友谊。苏禄国东王墓是存留在我国大地上的一座具有跨国意义的王陵,它揭开了苏禄与中国国际交往的新篇章,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清朝诗人冯廷槐在诗中写道“生为朝贵客,死作邵先贤”,高度评价了这位友好使者对两国友谊所作出的贡献。1980年菲律宾驻华大使雷耶斯博士专程来德州瞻仰东王墓,并会见东王后裔。1986年中菲两国又合拍了大型历史传奇故事片《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

苏禄国东王墓不但吸引了各地游客以及海内外侨胞和国际友人前来瞻仰,为旅游事业作出贡献,而且也为加深中菲传统友谊、加快中国的对外开放步伐谱写出新的篇章。